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今年的车市有多卷,这是无须多言的,特别是在受关注度最高的中型、中大型SUV领域,若是拿不出“看家本领”,很快就会被后浪拍在沙滩上。问界M8、领克900、深蓝S9等等,这阵容不禁让人感叹,自主品牌几乎树立了中高端SUV的权威,更是替一些“前浪”捏了把汗。
5月20日,本田宣布将调整纯电动汽车战略,原计划到2030年度投资10万亿日元,用于纯电动汽车和软件开发,将减少3成至7万亿日元。考虑到2025年的市场表现,本田的这一举动,是否代表在华新能源计划将大幅放缓?
4月15日,并被寄予厚望的中型豪华纯电SUV——广汽本田P7上市,吸取了兄弟车型的经验,广本采用了19.99万起的一口价模式,并在上市后迅速宣传“上市24小时订单破5000辆”。
看似避免了上市就降6万的尴尬,可广汽本田P7的定位终究还是20万级,没有完全避开最激烈的正面战场。反观丰田、日产新推出的新能源车型,已经回归日系车最擅长的家用车区间,从而获得了相对轻松的生存空间。所以可预见的是,本田的P7/S7注定会面临更加严酷的挑战。
上市当月(4月份),广本P7零售量仅为的437辆,一是这成绩确实稍显寒酸,二是与超过5000辆的订单也对不上号啊......不由让网友们怀疑起订单数据中的水分。
当然,有人认为这仅仅是半个月的数据,还有上市新车交付周期等等因素,但是参考上市更早的东风本田S7,其配置、售价基本都大同小异,而东本S7在4月份的整月销量仅有62辆。
4月销量数据显示,广汽本田的整体情况也不乐观,单月销量仅有18491辆,其中雅阁和皓影就占据了1.7万辆,也就是说其它车型接近“可有可无”的状态。而东风本田方面,单月销量为22036台,同比下滑33.79%。事实上,进入2025年后,东风本田一直处于同比下滑的状态。
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,提到本田就离不开“买发动机送车”这句话,地球梦发动机、VTEC技术,赋予了本田车型更好的发动机表现。与其它日系相比有着更好的运动性,稳定性又碾压同时期的欧美对手,从而让广大消费者将发动机视作本田的第一竞争力。
除了发动机技术外,“空间魔术师”也是贯穿本田所有车型的优势,这对于十几年前的国内市场来说也极具杀伤,但除了这两项外,普通网友或消费者一提到本田,还能想到什么明显优势呢?
随着时间的发展,如今的本田燃油车依旧延续着发动机层面的优势,可国内的消费者已经“不需要”发动机了。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占比越来越高的当下,传统发动机的戏份显得越来越少,消费者的首要关注点已经从稳定可靠的三大件,转移到“体验感”上。
即便是纯燃油市场,座舱交互、油电同智、功能拓展等等,增强用车体验的方面也更加重要。当竞品的配置多到一张彩页都写不下时,反观前两年连收音机都没有的低配飞度,这差距未免太大了些。至于发动机稳定与否?在当下“汽车快消”的大背景下,谁家的发动机不能踏踏实实的开上十几万公里呢?
可以说本田当下的处境不是因为它跑得太慢,而是中国市场“跑得太快”,大致从十代雅阁的巅峰一过,这几年的“大浪淘沙”就开始放缓本田的脚步,自2021年以来,广汽本田销量已连续四年下滑,东风本田更是从2020年的85万辆,逐步减少到2024年的39万辆左右。
2024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只剩下11%左右,比三年前少了一半,通过数据不难看出,下滑的部分正在被自主品牌的稳步提升逐渐替代,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新能源产品。这就给日系乃至全部合资品牌留下了共同的课题,电动化转型。
这方面本田汽车倒是起步的很早,2018年北京车展上,东风本田就发布了“放眼未来Seeing the Future”新能源品牌战略,宣称要以HEV(油电混动)为基底,向PHEV(插电混动)、EV(纯电动)市场推进。
2023年,东风本田发布“创未来2030”新战略,计划到2030年前,累计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车型,不断扩充新能源产品矩阵,构筑更具竞争力的事业新格局。去年10月,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正式投产,同年便一举斩获“2024汽车制造超级工厂”称号。
广汽本田也在去年广州车展发布“1113”战略,即宣告将推出1个全新电动车品牌、1个全新电动车生产基地、1个纯电现地开发模式及3款以上全新纯电车型。
只不过战略是战略,落地是落地,或许是日系车企的谨慎导致了动作过慢,直到2022年4月,东风本田的首款纯电动车型e:NS1才露出真容。如今的灵悉和烨,别说销量破千,个别月份能不能上百都成问题。
从当前大环境来看,合资品牌冲击新能源中高端市场的难度过大,即便是BBA想要打造30万级成体量的新能源产品也不容易。如今慢了半拍的节奏已成事实,但凭借本田的底蕴也未必无翻身之力,只要打造出一两个新能源爆款,就足以解燃眉之急。
5月20日,本田汽车董事、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透露,本田汽车计划从2027年开始的四年内在全球推出13款下一代混动车型。此前设定的纯电车型占比30%的目标,可能会下降到20%左右的比例,进一步提升混动车型竞争力。
参考丰田与日产的成功案例,依附于中国本土技术打造更符合消费者的产品,注重全流程用车体验,重新把握市场先机,或许是本田突围的唯一出路。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
2025-05-24 01:52:33